华埠图书馆成海外华人承载乡情记忆的精神家园
发布时间:2017-07-18 10:36来源:未知 点击:次
据当地媒体报道,“纽约市邻里图书馆大奖”日前宣布了2017年“图书馆奥斯卡”评比的10家决赛入围者,其中包括华埠东百老汇的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。对于远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,华埠图书馆不仅是阅读中文书籍、提高文化素养的场所,更是了解祖(籍)国文化、承载乡情记忆的精神家园。
图书馆里享文化盛宴
纽约华埠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于1903年开放,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,是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最繁忙的分支之一。馆内图书众多,从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专著到汉英对照的语言学习资料,从中文言情小说到生活实用书籍,应有尽有。“图书馆会经常举办免费英文学习班、电脑网络课程、求职讲座、健康讲座等活动。比如,6月15日上午11时是‘幼儿故事时间’,父母可以带领18个月到3岁的儿童来图书馆进行故事互动,下午13时会开设中国手工艺课程,有时还会放映中文电影。”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资深图书管理员邬绮文接受本报采访时说。
2015年建成的芝加哥华埠新图书馆,是芝加哥首座根据华裔特色、文化背景所兴建的华埠图书馆。图书馆的大门位置、开放式中心和中庭等空间设计,都融合了中国人所讲究的风水概念。馆内的青少年多媒体空间、社区会议室以及多功能社区活动空间,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更好的阅读和休闲体验。芝加哥公立图书馆系统统计数据显示,华埠图书馆一直是芝加哥使用率最高的图书馆,平均每月人流量达2.2万人次,图书出借率也在全市名列前茅。
据当地媒体报道,芝加哥华埠图书馆开幕当天,一对华裔小兄弟一口气借了40多本书。图书馆还一度因馆内人数过多,暂停民众进入,等待入馆的民众在门外排起了长龙。
现在是信息化、数字化时代,很多年轻人觉得到图书馆借书还书很麻烦,更习惯看电子书。但是在图书馆接触纸质书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,将一本书慢慢翻完最后合上的那种感觉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。与当下流行的电子书相比,在图书馆读纸质书更容易让人投入感情。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,这种味道,既是书之味,更是文化之味。
联通中外成精神象征
华埠图书馆受欢迎的原因很多。中老年侨胞对家乡文化的怀念、侨胞新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新奇、家长们对子女中文教育的关心、外国人对东方文化的惊叹,这些使得华埠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早已超越了本身的功能价值,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。
除了寄托侨胞们对于中文的眷恋,华埠图书馆内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,则为当地居民们提供了重温中华文化的平台。今年5月,芝加哥华埠图书馆联合当地书画协会举办了“2017中国书画展览”。数十幅来自中国书画爱好者的翰墨作品,让当地侨胞感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,也为美国的亚太裔传统月增添了别样的光彩。
华埠图书馆受到如此欢迎,不仅仅因为它提升了华埠居民的生活质量、增进了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,还因为它在改善华埠形象、增进中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平衡资源增阅读互动
虽然华埠图书馆承担着如此重要的使命,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,华埠图书馆在海外的分布很不平衡,馆藏质量也参差不齐。
对此叶雪婷坦言,与美国华埠相比,西班牙华埠的图书馆数量其实并不多,资源也相对匮乏。虽然人们逐渐意识到华埠图书馆的价值,但我认为目前图书馆的宣传力度不够。要不是因为一个同学在图书馆实习,我之前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。
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资金和空间,由于场地有限,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每天的节目都安排得很紧凑。在书籍和文化资料方面,包括音像资料等,需要国家对地方华埠更大的支持。国内目前庞大的藏书量,正好能够弥补海外中文图书‘饥荒’。在场地等硬件设施方面,一是需要华人社团尽量整合资源,避免分散;二是最好与当地图书馆结合,建立中文馆藏。
如果想要带动华埠图书馆的发展,可以多搞一些互动交流活动,促使人们更频繁地去那里。大部分的西班牙图书馆有多个阅读俱乐部,大家看完同一本书后聚在图书馆共同讨论,形成一种相互学习促进的氛围。此外,华埠图书馆的店员比较少,如果有更多的店员就会更及时地为当地居民进行推荐或服务,提高人们的阅读积极性。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