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来,护照的“含金量”都是一个大家很关心的话题,普通护照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备受关注。一本含金量高的护照更是一张周游世界的最佳通行证。那么护照是什么?哪个国家的护照含金量最高?
护照的作用有哪些?
护照是公民在国际间通行所使用的身份证和国籍证明,也是一国政府为其提供外交保护的重要依据。为此,居民出国旅游,需要申请办理护照。
那护照为什么要叫“护”照呢?从我国护照上的文字便可见端倪。历朝历代,对于行走外境外地所用的文件凭据,称呼都不同。三代称“圭璋”、“牙璋”,秦汉称“传”、“符节”,唐有“过所”,宋有“关引”,元称“公验”,明称“文牒”、“关照”。比如在《西游记》,唐僧就随身携带通关文牒,每过一国都得盖印。虽然作者犯了个史实错误,把明代文件名用到唐代,但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文牍的痕迹。
明代对护照的另外一个称呼是”关照”,应该算是护照一词的源头。这里的“关”最初特指嘉峪关,“照”指的是照会。这在明代也是一个专用词汇,指向平级、下级的政府部门发布文书,无强制意味,只是知会一声——照在这里的意思是“依据”——所以“关照”最初全称是“通嘉峪关口照会”,后来逐渐泛用,约为格式,各地边境出入凭证都被叫做“关照”。不过千万别听网上和导游瞎说,它和“多多关照”这句俗语的起源没有关系。
“关照”的用途很狭窄,仅限于出入特定关卡。随着商贸需求的增加,路途逐渐变长,业务内容逐渐变复杂,证件名称也发生了转变。
关于“护照”一词的出现,比较著名的一个例证,是康熙年间的《中俄尼布楚条约》。其中第五条,拉丁文是这么写的:
大概意思是:两国商人带有往来官方文件的,允许其边境贸易。其中“patentes iteneris”这个词直译,大概类似于“旅行专用证书”。
因为中俄双方是先拟定拉丁文正本,再译回满文和汉文。所以中文版有好几种,有徐元文碑刻版、康熙实录版,西清版等。第五条这一个名词,实录版、徐元文版译做”有准令往来文票,许其贸易不禁“,西清从满文再译回汉文,则是”如有路票,听其交易“。还有一版译做“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,俱得过界来往,并许其贸易互市。”
这里的文票、路票和护照,用法一样。除了通关的作用外,也要给予持证者庇护和照会。其实,用“通关文牒”来形容护照更为生动。《西游记》里唐僧就随身携带着通关文牒,每到一个国家,国王都会殷勤地给他盖章。
护照的厉害程度是跟免签国家的数量挂钩的。护照含金量”是指护照持有者可以免签证进入国家的数量,它反映的是国民在全世界旅行的“自由度”。那么,护照的含金量是由什么决定的?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:经济与政治。经济是指国民的富有程度。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国际互联网
|